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能源结构转型正迎来一场静悄悄的变革。生物质掺烧作为煤电供热替代的重要路径,正获得从国家到地方的多层次政策支持,为区域减煤降碳提供新动力。
2024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提出将生物质掺烧作为煤电低碳化改造的三大方式之一。
方案要求改造后的煤电机组应具备掺烧10%以上生物质燃料的能力,显著降低燃煤消耗和碳排放水平。
一、政策框架与区域协同机制
京津冀地区生物质掺烧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国家层面提出到2025年,首批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项目全部开工,相关项目度电碳排放较2023年降低20%左右。
到2027年,度电碳排放较2023年降低50%左右、接近天然气发电机组碳排放水平。
区域协同方面,北京市人大代表缪平建议“京津冀协同规划、统筹,三地联动开发生物质能源”。北京拥有丰富的园林固废资源,年产量达520万吨,但能源化利用率仅为19%。
河北作为农业大省,生物质资源丰富,是生物质能发电的重要基地。两地在资源供应与能源化利用方面具备天然互补优势。
二、资金支持与补贴标准
生物质掺烧项目可获得多重资金支持。根据《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生物质能源化利用项目属于“循环经济助力降碳”方向,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15%控制。
单个项目支持资金原则上不超过1亿元。
此外,国家还鼓励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渠道对符合条件的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项目予以支持。项目也可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申请绿色信贷等方式融资。
地方政府也有相应配套措施。如天津市对“煤改电”给予0.2元/千瓦时的补贴,最高补贴电量8000千瓦时/户;对“煤改气”给予1.2元/立方米的补贴,最高补贴气量1000立方米/户。
三、技术路径与改造要求
生物质掺烧技术已日趋成熟。主要采用三种改造方式:烟气直接干化法、蒸汽间接干化法和低温带式直接干化法。
实践证明,将污泥含水率降至40%以下后再进行掺烧,可有效解决污泥粘滞性问题,提高燃烧效率。
改造要求方面,《行动方案》明确优先支持在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经济基础较好、地质条件适宜的地区实施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
项目实施地应具备长期稳定可获得的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
四、应用案例与实施效果
京津冀地区已有多个生物质掺烧成功案例。在衡水市安平县京安生态科技园,通过厌氧发酵技术和生物质直燃,每年可处理大量农林废弃物。
该项目每年可生产636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发电并网2.4亿度,集中供热260万平方米,替代标煤1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万吨。
高阳经济开发区生态印染产业园则构建了“七位一体”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通过资源高效整合与循环利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五、挑战与前景
尽管生物质掺烧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原料成本占项目运行成本的四成以上。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并保证质量是一项巨大挑战。
排放标准也需要进一步优化。中国农业大学董仁杰教授指出,目前生物质炉具的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偏高,对产业发展产生一定束缚。
未来,京津冀三地有望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共同开发生物质资源,实现区域内火电、风电、光伏、地热、生物质、氢能、储能多能源互补联动。
河北高阳经济开发区生态印染产业园已构建“七位一体”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北京延庆区投建了年产生物质颗粒燃料10万吨、消纳农林废弃物13万吨的生物质燃料厂。
天津则对清洁取暖提供每千瓦时0.2元的补贴。
京津冀三地正通过政策协同、资源互补、技术共享,将生物质掺烧打造为区域煤电替代的重要选择,为华北地区空气质量改善和碳减排提供新路径。